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高考1977》这本小说在《人民文艺》上刚一发表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一些报纸也开始对《高考1977》这篇小说发表书评。
中青报第一时间以《中国青年奋力向上生长,无数高考生的精神食粮》为题率先发表了书评,不仅如此,还专门采访了一些高考生,询问他们的高考经历和对这部小说的感受。
记者:“你觉得这部小说里面反映的农场干部刚开始对知青参加高考持排斥态度,是否属实?”
有知青思考了一下说道:“我们是插队知青,大队对于我们的高考还是比较支持,因为我们回城了,大队就能省去我们一份粮食。
但我朋友在一些地方的农场,确实遇到了这种情况。
朋友告诉我,他很高兴有人能将这个情况给反映出来,很多考生都对这本小说的作者十分推崇。”
记者:“你们看完这部小说有什么感受?”
“无穷的精神力量,积极乐观的前进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重要的是,书中男知青潘志友的选择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不一定非要上大学。
考上大学是建设祖国,留在农场当知青也是建设祖国。”
报纸文章的最后,记者写道:“一场顶风冒雪状况频出的赶考之旅,历经磨难心志不改,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恢复高考的这个伟大决策是成功的,是受到人民拥护的决策。
年轻人的心被打开了,这群年轻人的未来也打开了。
我们要坚持高考的伟大决策,通过公平的手段挑选出优秀的人才,用年轻人的智慧去建设未来的中国。”
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乡下参加高考是那么的不容易,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一边从事体力劳动,另一边还要熬夜看书,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可是很快又被书中知青们和当地社员互相帮助的温暖所打动,艰难的岁月里互相打气,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前面在大家心中是面目可憎的老迟,到后面成为了知青的支柱,再看到老迟以前的战斗经历,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同志感到敬佩。
既讲述了这群孩子参加高考的不易,又没有过多的渲染,让大家通过这篇小说感受到深深的绝望。
总之,看完这篇小说读者不是抱怨,而是充满信心!
招待所里,邹获凡告诉刘一民,下午的时候《燕京文艺》的周燕如来过,只不过被他给请走了。
“老邹,怎么回事?”
刘一民很好奇,《诗刊》和《燕京文艺》的竞争关系是不大的,《燕京文艺》跟《人民文艺》才是铁杆竞争对手。
“老周来找你约稿子,我问她《燕京文艺》能给什么样的标准?你知道她怎么回答我的?”
邹获凡说到最后十分生气。
“什么标准?”
“千字五块!
这不是看不起人吗?虽然一民我知道你写作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文学,但是稿费的标准是个尊重问题,哪有人越写稿费标准越低的道理。”
刘一民老脸一红,咳嗽了一声,挺着胸膛说道:“是,我确实不爱钱!”
邹获凡看刘一民这个样子,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当时就给她说,慢走不送,出门左拐有门槛,您老当心可别摔着!”
“老邹同志,你这是为我得罪人了啊!”
“不怕,别看我们两个认识的久,但感情还是咱们两个深!”
看到刘一民感动的样子,邹获凡更满意了,咱说这么多,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
感谢大家的月票,感谢书友浩瀚3393的100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180612083652658的500点币打赏。
一个重生回94年三十多岁男人的猥琐灵魂,一步步努力完成他的发财大计,与此同时和众多美丽的母女萝莉熟女产生一段段的暧昧不明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不断前进的脚步下,索尼微软谷歌苹果等等都不过是他走向巅峰的垫脚石!...
他曾是华夏第一兵王,代号幽冥之语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回到故乡,原本想安静的当个快递员却不想成为冰山美女董事长的丈夫。当华夏处于危机之时,他再次戴上蛟龙戒挺身而出,所过之处龙啸九天,无人可挡,他是狂神,更是屠神榜第一名。...
邵总很着急,看来只有加把劲再要个女儿,他才能有个名分!...
记得有人说,如果能够拥有一次全新的人生,要理所当然的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之前种种不如意都要抹去,种种遗憾都要弥补。猫崽对此朱唇轻启,轻轻呸了一个这种人没瘸腿,当然不会知道瘸腿猫的苦楚,更不会理解瘸腿猫崽在往上爬的时候,需要付出多少辛酸与痛苦。PS本文主角不是盗贼不是刺客,对非此职业无爱的,请不要看完后掀桌。...
死亡,是否全新的开始? 在武者世界拳压当代,盖世无敌。 在仙侠世界一剑飞仙,斩断万般因果。 这是一个旅者,轮回无尽世界的故事。...
一场科学实验把一个疯子送去了150年后的未来,当从尘封的棺材里爬出,他进化了。...